为什么有些家长不想让孩子出省读大学?
如果说儿女是风筝,父母就是那放风筝的人,父母的牵挂和思念就是牵引着风筝那一头的线。在大部分父母的心里,都有一个念想:孩子离自己越近越好。儿行千里母担忧,无论孩子多大,哪怕他(她)已经长大成人,哪怕孩子已经考入自己心仪的大学,他们也一直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孩子要去省内大学,还是出省去读大学,如果让父母选择的话,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父母都会选择省内。
父母不想让孩子出省读大学,原因如下:
首先,省内大学的招生指标都比省外的多得多。
举个简单的例子:清华、北大这两所学校的招生,无论是统招还是自主招生(北大的博雅计划和清华的领军计划),招生指标都是偏向于北京户口的学子。所以,大部分家长让孩子留在省内,是因为高考成绩是一道硬伤,就算父母想让孩子出省去锻炼,如果高考分数不高,孩子的“出省梦”也会无疾而终。
其次,大部分家长的人脉都在省内。
孩子毕业之后何去何从?很多家长几乎都有“落叶归根”的意识。孩子回老家找工作,关系网更扎实,人脉更宽广,就业条件比省外更优越。当然,如果孩子的分数够牛,考入的高校逼格够高,孩子毕业后在就业方面就一点问题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们还是会忍痛允许孩子出省去闯荡,去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第三,养儿防老的意识根深蒂固。
很多在出省读大学的孩子在毕业后往往选择在外省工作、结婚,把孤苦伶仃的父母扔在老家。我老家有一位上了年纪的大娘,她早年丧夫,她一把屎一把尿把独子拉扯大。后来,她的孩子在江西上大学。她那大学毕业之后的孩子在江西找工作,在母亲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那孩子不声不响地入赘江西某一户人家,大娘十多年难见亲生儿子一次面。
终于在两年前,那位大娘去世了,在她自己家老宅去世三天居然无人问津,直到邻居第四天到大娘家借锄头,发现大娘家的门虚掩着,找到了大娘的尸体后才晓得她已过世多时。幸亏大娘去世的那几天天气特别冷,如果像今天这样的天气,估计三天时间足以让那位大娘的尸首在火化前变成烂豆渣……“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不仅仅是儿女不想看到,身为父母同样也不希望自己邂逅这样的命运。
赞同我的观点请点赞并关注,有不同看法的朋友,欢迎在评论区写下您的想法,谢谢!
广州的家长小孩这个观念最牢固!
这与广东的经济发展有关。归根结底还是要回来找到工作!一些家长的自我感觉良好,自认环境优越感!也是原因之一!
从心理上说,来招生的人数都不多,而且要求上与本地有差异。这有点心理上的不认同!我们也到访过一些外省校摊前。他们的理想生早就预设好的。不符合的就不是很热情。
从环境气候看,我们都觉得很难适应北方寒冷!当然这是认知问题。
也有一些人会了解上届师兄的外来学习情况。作为参考!主要问题有几个:一是水土不服,饭食上自理能力差!二是融合能力不怎么样!有些到外地就读同学,爱发一些无聊的东西,说三道四!这些都是不好的。我们的领导是复旦出来的,人家对上海非常有感情。这是事实!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有好几种因素决定的。
1.距离方面。
假如自己的孩子是在自己身边的城市上大学的话,像孩子的话,父母可以去孩子的所在的城市去看望她,或者孩子可以经常的回家陪陪父母,这样基本上就没有距离感了。
但是如果孩子去一个很远的城市去上大学的话,基本上只能是寒假暑假的时候孩子才能回趟家。这期间,如果父母想孩子或者孩子像父母的话,只能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来进行沟通,但是这样肯定是没有见面那样亲切的。
2.工作方面。
父母比较担心的一个事情是,假如孩子去一座很远的城市去上大学的话,将来他们在毕业的时候可能会在大学所在的城市或者省份去找工作,这个时候他们工作的地方就离家比较远了,孩子可能将来就在所在的那个城市定居下来,这样父母和孩子就被分隔在两个很远的地方,这样会出现很多的麻烦。
将来假如孩子,去一个很远的城市去定居下来的话,毕竟父母年纪大了以后需要孩子去照顾,这样分隔在两地,也不是一个办法;父母亲在她所居住的这个城市,已经生活了很长时间了,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一个城市的生活节奏,如果让他们去另外一个地方去生活的话,他们可能在心理上,是接受不了的,或者在生活习惯上就不是很习惯。
3.女儿婚嫁方面。
假如孩子去很远的城市工作的话,将来他可能就在那个比较远的地方上班定居下来。他们将来的婚姻可能也会在那个城市解决。父母最不愿意见到的情况是,自己的女儿嫁很远的地方,这样父母想念孩子的话,就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了。
“儿行千里母担忧”,有些家长不想让孩子出省读大学,究其原因,不外乎一个字:爱!
父母的这种爱包含着种种复杂的情感,不是孩子能体谅到的。
先举个例子:我朋友的孩子,那年高考执意要到外省上大学,父母没办法,只好随了孩子。孩子到大学去报道那天,先坐汽车,再坐飞机,因为路途太远,父亲只身去送孩子。到了大学后,每学期放假才能回家一次,也就是一年与父母相见的时间除了假期,平时基本没有机会。
虽说,现代通信工具很发达,想孩子时,通个话,发个视频,但是那短短的几分钟总也难以慰藉父母对孩子的思念、担忧之情。后来,孩子考上研究生,毕业留校。从此与父母远隔千里,如果你是父母,你会作何感想?
孩子在省内上学就不一样了。对于孩子来说,想回家了,坐上车也不过几个小时。对父母而言,想孩子了,周末瞅个时间,可以去见见孩子,感觉孩子就在身边,从未走远。这是其一。
第二、在省内上大学还有个好处就是以后的就业、生活更方便些。父母的人脉大多都在省内,大家之间有什么事,可以互相帮衬。即使是同学、朋友,由于距离近,相互之间经常来往,孩子遇到难事,家长可以动用自己的人脉帮孩子一把。以后成家立业了,有了孩子,父母照顾起来也方便些。
很多人年轻的时候,一直想着远走高飞,脱离父母的照顾。实际上,到了一定年龄才知道离家近,真的是一种福气。这些,父母懂,孩子不懂。
第三:一般而言,省内高校在本省的录取人数要比外省高校在该省的录取人数多得多。比如郑大2019年在河南录取人数为7551人,全国哪一个211大学能在河南录取这么多人。因此,父母觉得报省内高校被录取的几率更大些。
当然,对于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分数可以上985重点大学的学生,父母再不愿意孩子去外省上学,也绝不会拦着孩子,而是鼓励孩子,希望孩子将来会有更大的发展,更好的前途。
因此,无论家长让孩子在省外上学还是省内上学,都是出于一种爱!这种爱永不褪色。
第一,情感因素。俗话说,父母在不远游。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身边,自己想了就去看看,时不时地见个面,虽然现在通信很方便,网络很快捷,可以视频聊天。交通也很发达,不管在哪里,只要有钱,朝发夕至还是有可能的,但是,血缘关系容不得被任何空间和距离阻隔,再多的视频聊天,也不如偶尔见个面。孩子离自己很近,父母心里就踏实,哪怕一年不怎么联系也没有关系。孩子离自己很远,天天视频,心里还是挂念,思念孩子会让父母很痛苦。
说个我的真事。我妹妹大学毕业后就去广州了,在那里买房,结婚。我妈几乎每天都和妹妹通话,视频。通话的内容每天都一样。这就是父母,这就是亲情。
第二,工作因素。除了那些特别厉害的学校,毕业后在北上广深这样大城市,普通人还是要回到家乡,既然是回到家乡,那么本省的学校在就业时会有地域优势。
综合以上两点,家长不希望孩子去外地上大学。
敢不敢说出你最想去的地方?阻碍你的最大因素是什么?我最想去稻城亚丁主要是没时间没人陪?
我最想去的地方是珠穆朗玛峰。一直很羡慕那些登顶珠穆朗玛峰的人,尤其是看了电影《攀登者》之后,这种愿望更加强烈了。
珠穆朗玛峰(俗称珠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同时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边境线上,北部在中国西藏定日县境内(西坡在定日县扎西宗乡,东坡在定日县曲当乡,有珠峰大本营),南部在尼泊尔境内,是世界最高峰,也是中国跨越四个县的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和尼泊尔国家公园的中心所在。
藏语中“珠穆”是“女神”的意思,“朗玛”是“母象”的意思,整体意思为“大地之母”。仰望苍穹,立于天地之间,我想,我的人生已无憾。
但是,目前阻碍我的最大因素是,每次去西藏都是有工作在身,加之登顶珠峰的难度之大,让我不敢轻易去尝试。
总之,希望在有生之年实现此愿望吧。
荆先生是石痴,四月份的时候,我和荆先生打算把北疆环游一圈,结果从巴轮台就开始捡石头,我说别捡那么多,一个地方捡一块留给纪念就行了!于是开始捡大块的,一个人搬不动,在路上请牧民帮忙,结果走到昭苏,我们就已经超载了,每过一个小颠簸,荆先生必捂胸口心疼的叫“哎呦我的石头”,生怕磕了碰了,于是可怜着这车石头,哪里也不能再去,只能打道回府!这次只是直穿了一趟伊犁河谷!
九月份,又有一点时间,我提议趁这个时间去把北疆转了吧!这次我聪明,不让他开带斗子的车,也约好,只是纯玩,不许捡石头,荆先生好乖的答应!结果 走到乌尔禾,他就一拐车头又给我带到戈壁滩去了,又捡了三天石头,最后把我的裤子裤腿一拴变成口袋,也当成运输工具了,什么喀纳斯、什么赛里木湖,、什么可可托海、什么独库公路看雪……,通通都去不了了,因为又塞了一车石头,石头一颠就又颠的他心头颤,所以一个北疆,计划了两次,结果只走了一个T字线路,你说,这怨什么?
真的退休了,现在也有时间了,想去玩的地方太多了,我最想去的地方就是四川到哪里品尝美食,到西湖看美景,还想去西藏,到布达拉宫看看,不过玩也需要体力,腿脚要灵活,要去玩肯定就要走,到一个地方下车了边走边看,欣赏美景,看看山水,人的心情都不一样,但是心有余力不足,阻碍我的主要是走,因为每到一个地方都要走很长时间,我有关节炎,走太远了腿疼,所以只能到北京的周边玩玩,经过锻炼以后我的腿好了,我会到很多的地方玩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