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为什么会成为欧洲之都?
二战之后,欧洲联合蹒跚起步,从煤钢联盟(1951-1952巴黎),到欧洲经济共同体(1957-1958罗马),再到欧共体(1965-1967布鲁塞尔)、欧盟(1993)、申根协议、欧元区(2000),力量不断壮大,势头强中受阻,以2016年英国退欧公投为标志。
回到原题,欧洲之都何以选址布鲁塞尔?这要从欧洲联合的初衷谈起。
早在一战时期,法国人让·莫内就曾提出英法深度联合抗击德国的构想,战后乃至二战前后其思想不断发展成熟,直至提出组建法德牵头的欧洲煤钢共同体之设想,为时任法国外长舒曼采纳,最终以“舒曼计划”付诸实施,得到美国的赞赏与支持,1952年,法德意三个欧陆大国与荷比卢三小国成为其创始国。
欧洲联合走出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其意义深远:
首先,它为德法和解乃至根除欧洲战争根源打下坚实基础。
此次,它在欧洲建立起新的力量组合,德法为联合的火车头,意大利积极参与,英国由怀疑到羡慕,最后参与(退欧暂且不论)。欧洲大国平等携手带了好头,域内小国参与积极踊跃,欧洲格局从此巨变。
再次,它在两霸争夺世界的争斗中展示欧洲存在,有力制衡两个超霸。
从其进程看,巴黎-罗马-布鲁塞尔轨迹清晰,法国作为“主发动机”之一,它在欧洲既要平衡德国,又要面对英国的“疑虑”;在全球,要对美国凸显独立意识和大国尊严,在此背景下一定的低调与让渡更有利,比利时本身属于荷兰与法国双重文化传统影响国家,布鲁塞尔在其国际大都会的第一形象中法国味道更浓。它为欧洲之都,法德意英四大国均赞成,又与北约总部在一起,让美国人心安,小国更有发言机会,以上种种,促其水到渠成。
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成为“欧洲之都”,只是媒体鼓操之言。平常人一想,似是而非,采用默认而形成的情况。
布鲁塞尔,是北约总部所在地,欧盟总部所在地,因而被某些媒体称“欧洲之都”。北约总部、欧盟总部等,设置在布鲁塞尔,实则是欧洲地区大国角力、协调的结果。
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纠集英国、法国、(西)德国等组成北大西洋公约国组织,对抗潜在威胁的苏联集团国。为化解法德历史恩怨,英法角力,于是,选耻在离英法德三国距离相近的比利是。在比利时联邦,有法语区、德语区、荷语区,就选三区联邦相近的布鲁塞尔市,作为总部基地。
后来,由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卢森堡、丹麦等六国组成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前身),也把总统设在这里。随着欧共体变身为欧盟,欧盟组织扩大,特别是苏联解体后,它成为“欧洲之都”。而且,北约组织也随着苏联解体,吸收原华沙条约国及部分苏联加盟国(波罗的海三国),它似乎真的是“欧洲之都”了。
欧洲的心脏,地理位置优越!最主要是当初三驾马车英德法互相不信任,都想把欧盟总部设在本土,但是会引起另外2国的不乐意,所以取了離三国中间的比利时,三驾车都同意,布鲁塞尔也就成了欧洲的中心了!简单地说!
布鲁塞尔不仅是比利时王国的首都,更加是欧洲联盟的总部所在地,所以素有“欧洲之都”的美称。而当年欧共体与后来的欧盟将总部设立于此,一来因为布鲁塞尔地处西部欧洲的地理中心;二来也是因为二战以后的时局影响。
二战结束以后,处于美苏夹缝之间的欧洲更加渴望联合起来进行发展,抱团取暖,所以最先诞生了欧共体,这也是欧盟的前身。
最初的欧洲经济共同体,由法国、西德、意大利以及荷兰、比利时与卢森堡六个成员构成。可为什么将总部设立在比利时呢?很明显,这是个折中方案。
因为当时的法国、意大利与西德的实力相当强大,将总部放在这三个地方谁都不放心,害怕“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发生,而荷兰力量薄弱、卢森堡更加弱小,很容易会屈服于外力。唯比利时,虽然是个小国但国力不弱,欧共体总部设立在此最合适。
更何况冷战时代,比利时的东部是西德,北边是英国,西边是法国。当时,布鲁塞尔距离西德波恩、英国伦敦、法国巴黎、荷兰阿姆斯特丹还有卢森堡城,距离都在三百公里之内,这种被围住的地理格局也更加安全,不至于太边缘化。
欧盟诞生以后,总部仍旧放在布鲁塞尔并没有进行变动。欧盟与北约的总部均设立在这里,布鲁塞尔25%以上居民都是外国人,经常召开各种国际会议,也是欧洲与外界交流的重要平台,所以也就被称为了欧洲之都。
当然,欧盟不是所有的机构都在布鲁塞尔,比如欧盟的秘书处、审计院、统计局、欧洲投资银行都在卢森堡,而欧洲央行在德国金融中心法兰克福,这也是一种均衡。
布鲁塞尔使用什么语言?
讲弗拉芒语的弗拉芒大区599.6万,讲法语的瓦隆大区336.8万(包括讲德语的约7.1万),使用弗法两种语言的布鲁塞尔首都大区99.2万。官方语言为法语和弗拉芒语。80%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比利时的居民主要使用两种语言:南部的瓦隆族讲法语,北部的佛兰芒族讲佛兰芒语,自1830年比利时建国以来,两个民族间存在的语言纠纷同国内宗教与党派斗争纠缠在一起,在比利时造成了许多麻烦,有时甚至成为政府倒阁的主要原因。 比利时的语言矛盾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这个国家曾长期分裂,18世纪起受法国统治,1815年后又并入荷兰,直到1830年才宣布独立。比利时的人口主要由佛兰芒族和瓦隆族构成,分别占59.3%和40.1%左右。比利时建国时,讲法语的瓦隆族凭借丰富的资源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在比利时占据统治地位。法语一度被定为唯一的官方语言。这曾使佛兰芒人在就业等问题上受到歧视。对此他们深为不满,经常开展一些小规模的争取佛兰芒民族权利的运动。 随着比利时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资源不足和产品过剩的矛盾日趋突出,这就决定了它需要向外扩张。北部沿海地区依仗交通便利的有利条件,工业获得迅速发展,佛兰芒人聚居区的经济实力也大大增强,到20世纪70年代,超过了瓦隆地区。而瓦隆地区的经济由于资源枯竭,大工业衰退而每况愈下。经济上占优势的佛兰芒族自然不愿处于从属地位,要求加强自己政治和文化上的地位,两族矛盾愈演愈烈。比利时历届政府对待这一问题都十分小心。尽管如此,战后40多年中,内阁因民族矛盾和语言纠纷而更迭的就有30多次。 为了缓和语言矛盾,政府在两种语言的使用上严格保持平衡;内阁成员由两族平分秋色,国民教育部和文化部各设两名大臣,分别由两族出人担任。政府对两大区的开支也要均等分配。此外,涉及语言的许多方面更是如此,一个大学(如鲁汶大学)要按语言分为两个,一本书要有两个不同的语言封面,电台、电视台也一分为二,甚至一个政党因语言问题也分成两个,如佛兰芒基督教社会党和法语基督教社会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