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吨重的泸定桥,每根铁索1.6吨,清朝工匠如何在一年时间内建造?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简单也不简单。
说简单,是制造13根铁链,其中4根是扶手,9根是桥身。
这些铁链每根就有1吨多,由862至997个铁环相扣构成。
因泸定不产铁,铁链是在荥经县制造。
以清代的炼铁技术来说,制造这种铁链还是完全可以的。
关键是,如何保证铁链的质量。
如果铁链质量不佳,桥梁用用就坏了,后果不堪设想。
据说当时也学习朱元璋修南京城墙一样,搞了责任制。
南京城墙每块砖,都有制造人的名字,一旦砖出现质量问题,就根据名字去杀掉责任人或者他们的后代。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
中学语文教材里,这一节图文并茂的课程中,数根铁索构成的惊险的泸定桥让我们印象深刻。
泸定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主体是由13根大粗铁链组成。
桥上面两侧各两根扶手,底下是九根大铁链上铺木板,作为桥面供人过往。
这座铁打的泸定桥,桥身铁链加上两端固定的铁桩,总共用了48吨铁,十三根大铁链重21吨,平均每一根都是1.6吨。
就这样庞大数量的金属,只用了不到一年,就从冶炼到铸造,再到安装,建成了这个铁索大桥。
一般像古代这样巨大的工程,都会因地制宜,在当地置办一些必要的原料。但是泸定桥所在的甘孜泸定县地区,并不产铁,所以要一次用十几吨的铁,还是很考验大清的调度能力的。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很多人想不到,当初红军勇士浴血奋战夺取的泸定桥,居然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而当初工匠建桥时,用了不到一年时间。
印象中,我国古代的桥大多数都是石头造的,但著名的泸定桥却是铁链制作的,这一点毛主席已经告诉大家: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泸定桥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九月,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建成投入使用。
我们先来看看这座铁索桥的主要技术参数:
长103.67米,宽3米;铁链13根,其中两边桥栏各有铁链2根,桥面有铁链9根;每根铁链有铁环862至997个不等,总共有铁环12164个;全桥铁件总重40多吨,其中铁链总重21吨,平均每根铁链重1.6吨,用于固定铁链的卧龙桩、地龙桩用铁量20多吨。
以清朝康熙年间的冶铁水平,炼出40多吨铁当然不在话下,打造这些铁链的工艺也不算特别复杂,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横空架设这样一座铁索桥。泸定桥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境内的大渡河上,大渡河宽近百米,水流湍急,架设浮桥都十分困难,何况是一座异常沉重的铁索桥,这就要依靠我国古代工匠们的超强智慧了。
泸定桥全桥由桥身、桥台和桥亭三大部分组成,桥身全部都是铁索,这些铁索每一根的重量就高达1.6吨,十分沉重,如何才能把沉重的铁索运输到河流对岸?一开始,工匠们尝试用舟船运输铁索过河,但这些铁索实在太过沉重,舟船根本拉不动,最后他们采取了“索渡原理”,先把粗竹索系在河两岸,竹索的两端有一个高度差,然后在竹索上串上几十个短竹筒,再将铁索分段系在这些竹筒上,最后从高往低拉动竹索,铁索就顺着竹索被拉动到对岸了。
完成铁索输送难题后,还有一个难题,就是铁索的固定。
铁索是主要的承重结构,如果固定不好,就可能桥毁人亡,带来灾难。工匠们为了固定铁链,在桥的两端开挖了很深的桩井,在井底使用大量生铁浇筑横向的卧龙桩和纵向的地龙桩,然后利用绞盘,把全部铁索绞缠到地龙桩上,最后使用坚固的石头砌成桥台,用于保护地桩。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够在不到一年时间建成一座总重达40多吨的铁索桥,不啻一个工程奇迹,依靠的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勇敢和智慧。这座凝聚了智慧的铁索桥历经三百多年风雨,仍然屹立不倒,足以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上学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名叫“飞夺泸定桥”,想必大家仍记忆犹新。这篇课文讲的是当年红军为躲避敌人围追堵截,强渡大渡河,抢占泸定桥的故事。当时河对岸还有敌人把手,22名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硬是攀着铁索过桥,夺下桥头,为后续部队渡河提供了便利条件。
48吨重的泸定桥,每根铁索1.6吨,清朝工匠如何在一年时间内建造?
距离这段历史,已经过去了八十多年,但那条由铮铮铁索连成的大桥,还毅然挺立在大渡河上。那么,对于这座桥,大家又了解多少?
泸定桥又名大渡桥,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大渡河上。清朝以前,藏汉两族要想进行物资交流,只能靠大渡河上的渡船,有时遇到恶劣天气渡船不能航行,两岸交流就会中断,造成大量损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康熙皇帝下令修桥。
泸定桥全长一百余米,其主体都是粗重的锁链,统共13根,两边桥栏各2根,桥面9根。这些铁链都是精铁打造,是由近千个铁环串联而成,每根都有近1.6吨重,统共加起来有21吨。如果再加上桥上其他部件,那足足有48吨。
这么粗重的铁链,如何跨越上百米的距离搭建呢?这个问题不仅大家好奇,之前的工匠们也很发愁,毕竟那时候可没有起重机或是吊桥,成吨的铁链要单靠人力,是很难拖拽到河岸的。
当时修建泸定桥时,将周边所有的工匠全部聚集在这里,为泸定桥的修建出谋划策,当时的桥梁修建无非就三种方式木桥、石桥、铁索桥,工匠们将此地勘察完以后,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认为,要想在大渡河上修建桥梁,只能修建铁索桥,木桥难以抵挡凶猛的大渡河,而石桥又怕引起周围土地下陷,所以当时所有工匠一致决定修建铁索桥。
可是这铁索如何连接到对面呢?机智的工匠根据索渡的原理,将竹索固定在渡河两岸,将铁链连接到一个一个的小竹筒里,然后对岸的人用力拉长绳,这样将一条一条铁链连通两岸,连接到两岸后的木桩上,将其固定,并用重物压实,这样铁链就弄好了,最后在铁链上铺上木板,泸定桥就此修建完成.
那么100多米的铁索是怎样架起来对接拉直的呢?对此只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就是把绳子穿进竹筒里,再把绳子拉到河对岸,将铁键绑定在竹筒上,顺着绳子拉竹筒,铁链就跟着过到对岸了,再用绞盘拉直铁链,固定,就成了。
第二种是事先打造好铁链,用绳索量定好长短,两岸修筑好伏龙桩,然后在枯水期快速架起简易木板桥,再拉好铁链固定,之后拆除简易木板桥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