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关的关内和关外是什么意思?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
古代把玉门关以外的地方都称为“关外”,比如山海关以外,雁门关以外。在古代,玉门关是中原地区与西域的交通咽喉,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因此关内和关外是以玉门关为界来划分的。关内指的是中原地区,关外指的是西域地区。
请问下参观过敦煌玉门关的小伙伴们,玉门关景区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元素都有什么?
18年去过,在雅丹地貌回程的时候,门票两百,题主放的这个图片就是所有的景色了,不骗你,就这点。
并没有大失所望,因为这和我想象中的玉门关一模一样,甚至保存完好程度比我想象中高很多……其实网上的长城遗迹图看多了,对玉门关的想象基本就不会太脱离实际,毕竟老房久无人住尚且坍塌,何况百年来风吹日晒、人烟罕至的一截截防御工事呢?
我相信很多人对玉门关的记忆都是从王之涣的《凉州词》开始的——
玉门关,就好像一座屏障,把守者中原和异域的门户,交流着双方好奇的目光,隔绝了血气与旖旎——
“生入玉门关”,这个文学上对玉门关最早的引用出处,则见于《后汉书·班梁列传》:
这个后人引用带着些许悲壮的典故,的确是由班超半生辛酸造就。在年老的一次上疏中,班超这样向皇帝请求:不奢求能离长安像酒泉这么近(距长安2800里),只要能在玉门关(距长安3600里),能够遥望中原老臣就满足了。
看玉门关的城墙就知道了,哪怕是金石也难逃风沙磨砺,何况人非金石,久在异乡,岂能无伤?
"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就曾让我对玉门关景象充满过无数次遐想,2013年国庆节到敦煌自驾游,终于见到王之涣《凉州词》中描写的玉门关。
初见大漠边关玉门关确实很震憾,无法想象二千年前的玉门关是怎样的一种工作场景,环境是否和现在相同,看着玉门关小方盘,在历史和现实间也找不到答案。
玉门关承载着很强的历史时空方位,讲述着二千多年前古丝绸之路关塞的故事,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大漠、驼队、商贸。
说老实话,和想象中差距真的挺大的。从小课本里就学过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是第一次知道玉门关这个地名。能被著名大诗人写进诗词里流传千古,我想玉门关一定雄壮威武,高大坚固,想象中应该是这样的
上面这张图是嘉峪关,我想既然大家都是“关"字辈的,玉门关应该也差不多吧,想想看,山海关,居庸关,剑门关......哪个不是气势雄伟,令人赞叹,谁知当我来到玉门关时,惊讶地发现,这座一再出现在诗词歌赋里的著名关隘,是酱紫的
以上为如假包换的现场实拍图。是的,你没看错,这一个平淡无奇的小土坯,这一座黄巴巴快倒的土城墙,就是大名鼎鼎的玉门关。
它的里面是这样的
四面都是土坯墙,没有顶,站在城内抬头可见头顶灰暗的天空,所以玉门关还有个别名叫小方盘城。
内部墙壁被风化得坑坑洼洼,所谓的“大门”,就是一个土洞
遥想2000年前,汉武帝开通了西域道路,为了屯兵和囤积粮食,方便往来商贾中转,设置了玉门关,这里是中国西北部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当年一派繁荣景象:来来往往的客商,驼铃悠悠,络绎不绝的中外使团交流频繁,中原地区的丝绸,瓷器,茶叶通过玉门关运往世界各地。
首先呢是特别宏伟,特别雄壮,玉门关城墙很厚实,历经千年塞外风吹日晒,还可以保留下来,体现了工程质量,只是被围栏围起来了,要是可以进入里面感受一下那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吧。总之去了一次我觉得不后悔。
玉门关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吗?
玉门关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
玉门关始建于汉武帝时期,大约是公元前116年至105年,至今已有2000多年。当时修建酒泉至玉门之间的长城,玉门关随之设立,由此玉门关便成了国境的象征,西出玉门关就是西域之地。
玉门关与另外一座关隘阳关,是中原地区与西域之间的必经之路,往返两地必须经过这两处关隘,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军事重镇。
如今的玉门关早已经不存在,只剩下一座遗址,就是今天甘肃省敦煌市的小方盘城遗址。小方盘城距离敦煌市区大约90公里,四境多戈壁、荒漠、草甸。
2014年,玉门关遗址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现在成了敦煌的一处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