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福景区有哪些景点?
石嵝庵
石嵝庵,位于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潭山,又称石嵝精舍
圣恩寺
圣恩寺,全称天寿圣恩禅寺。坐落在苏州市吴中区光福玄墓东南。
清奇古怪
清奇古怪为苏州光福司徒庙内的四株两千年古柏,相传为邓禹亲手所植,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这四株古柏造型别致,姿态各异,虽经千年风霜雨雪,日曝雷击的侵袭,却依然遒劲壮观,犹如天然盆景,堪称天下奇绝。据传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巡视来此,被这四株古柏大为吸引,叹为观止,分赐四柏为“清”、“奇”、“古”、“怪”。
司徒庙
司徒庙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光福镇西的涧廊村东南
光福寺桥
光福寺桥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铜观音寺前
高丽和辽宋在当时是什么关系?
宋朝各代皇帝都曾经有收复燕云失地的打算。从宋太宗对辽国的三次亲征,到宋神宗“联丽制辽”的设想。到了宋徽宗时期,针对辽国内矛盾的加剧,宋徽宗收复燕云失地的计划开始付诸实践,其表现主要有两个举动,一是与金人订立海上之盟,二是对高丽的推恩外交。
1110年六月(宋徽宗大观四年,高丽睿宗五年,北宋派遣王襄、张邦昌出使高丽。高丽睿宗在会庆殿接受了宋朝的诏书。在这次出使中,宋徽宗给高丽王带来一份密诏。内容如下:
“皇帝明见万里,谅王忠悟之诚,欲加恩数,闻王已受北朝册命,南北两朝
通好百年,义同兄弟,故不复册王。但今去诏,已去‘权’字,即是宠王以真王
之礼……“
这份《皇帝密诏》,是宋徽宗御笔亲制。张邦昌在传达这份密诏时,还特别交代:“北朝必无如此礼数。文王、肃王亦不曾有此等恩。”希望“他日归奏……请王益驾诚,敬以答圣恩”。这份密诏与以往宋朝给高丽的外交文书的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首次确认高丽与宋朝是兄弟之国,这在过去的任何皇帝和任何朝代都没有出现过,而且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礼节变化,而是两国关系质的变化;二是在给高丽王的诏书中,过去一般写为“权知……”等,如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三月的《册封诏书》中就有“宜颁命德之文,权知高丽国事王治”的字样。所谓“权”就是“暂时”“代替”之意,而现在宋徽宗提出去掉“权”字,这也标志着宋丽关系的升级。
设想一下,这是否是宋徽宗因为长期不给高丽册封临时作出的礼节性的表示呢?笔者认为,从这份密诏的内容以及围绕密诏开展的一系列外交活动,说明宋徽宗的做法绝不是顺水人情,而是精心谋划的外交举动。首先,张邦昌在传达《皇帝密诏》时,希望高丽王能“骂诚敬以答圣恩”,这实际上是要求高丽王能就此表态,而且态度要“诚”“敬”。其次,在宋朝国内宋徽宗也作出了一系列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其中包括把高丽来宋的使节改为国信使,并由枢密院接待,将“引伴、押伴官”改为“接送馆伴”,将原本与西夏相同的接待规格升为在西夏上,包括赐以《大蔑燕乐》。所有这些都是从外交规格上将高丽升格为与辽、宋朝平等的位置。《宋史》记载:“政和中,升其使为国信,礼在夏国上,与辽人皆隶枢密院;改引伴、押伴官为接送馆伴;赐以《大蔑燕乐》、透豆、簠簋、尊罄等器,至宴使者于睿谟殿中。政和二年,改定武选新阶,乃诏客省、四方馆、引进司、东西上閤门所掌职务格法,并令尚书省具上。又诏高丽己称国信,改隶客省。”
宋徽宗在此时为什么会抛出《皇帝密诏》并作出许多外交调整呢?他是在争取灭辽的力量,希望用这样的推恩将髙丽拉到灭辽的大军中。对宋徽宗的心理,高丽人还是看得清楚的,但高丽又不想得罪任何国家——无论是宋还是辽,还是后来的金。当时的睿宗让王襄带回一份谢表,并回答了《皇帝密诏》,内容如下:
当国介在东表,祖先以来,乐暮风化,有时入贡,优荷宠恩。崇宁中国信使刘侍郎、吴给事奉圣旨咨闻、行册礼事。先考以当国地接大辽,以己票行齋命正期,所以未敢遵承上命,以实恳辞。举国惶恐,未之暂安。今闻国信尚书舍人所传密谕,皇帝圣明如天曰,国王虽在万里之外,忠孝恭顺,皇帝无不鉴照。今欲优加异恩,某等朝辞曰:备闻圣训,以受大辽册命,南北两朝通好百有余年,义同骨肉兄弟,所以不欲更加封册,今来诏书已去“权”字,即是宠国王以真王之礼。拜命之始,惶骇自失!意欲奉表辞免,更自思:惟皇帝圣恩,委曲存抚,只去‘‘权”字,以示正名,永除册立之命,欲使一方无有后虑,今已依诏除“权”,况闻所踢招书,是御笔亲制,此之荣幸,古未曾有;感戴殊甚,更期忠恪……
高丽国王的回答,首先检讨“当国地接大辽”,已察行辽国正朔,所以未曾接受宋朝册封的惶恐;其次表达了对宋朝“优加异恩”的惊喜,并表达了自己的感戴之情。高丽王的回答,正是宋徽宗所需要的,但真正的目的谁也没有明说。宣和四年,继位的高丽仁宗终于把窗户纸捅破,并劝宋朝使者路允迪:“‘闻朝廷将用兵伐辽;辽兄弟之国,存之足为捍;女真狼虎耳,不可交也;业己然,愿归报天子,宜早为备’归奏其言,己无及矣。”高丽王的劝说,与后来辽对宋国君的传信如出一辙,说明了辽对于宋的屏障作用。看来在这件事上,宋徽宗有点近视了。从宋与金的交往中我们已经知道,由于宋朝过早地将弱点暴露给了金,同时,也由于宋徽宗在外交上驾驳能力的欠缺,宋徽宗的计划并没有能够实现,从此,宋朝的外交跌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